时间:2025-05-27 04:08:12 作者:新征程上结同心 高校统战频出新 浏览量:18448
一场由高校统战部组织的网络直播讲座,现场点击率超150万;一套数字化系统上线,实现校内民主党派、统战团体、统战成员信息“一键查”;一个由沪上高校统战部主办的论坛,开到了江苏、浙江……近几年,各地高校统战工作不断涌现新思路、新举措,焕发出新活力。本报记者梳理相关案例,采访多所高校统战部部长,探寻新时代高校统战工作以出新促出彩的路径。
以文化人、以榜样树人
“焕新”思想政治引领方式
4月3日,一场题为“被湮没的英雄:汾阳出土墓志与大唐开国史事”的直播讲座,引来百万观众。主讲人是山西大学无党派人士、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丁俊。这是由山西大学统战部举办的最新一期“师说三晋”直播系列讲座。该系列讲座从学校统战成员中选拔优秀代表,展示三晋文化、讲述三晋故事,自2021年开播以来已举办47期,累计观看人次超4000万。4月21日,“师说三晋”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统战工作研究分会组织评选的“新时代高校统战工作案例库”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,强化共同奋斗的政治引领。随着时代发展,党外人士思想观念的独立性、差异性、多变性明显增强,思想政治引领工作需要创新方法。
用文化凝聚共识、以榜样力量感召党外人士是多所高校正在进行的创新实践。“师说三晋”依托山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,引导党外知识分子讲述中国故事;身处重庆的西南政法大学紧扣红岩精神强化精准思政,组织统战成员开展“风起红岩”系列活动,先后赴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听取该校首任校长生平事迹,慰问学校离退休教师寻访校史故事;吉林大学党委统战部则着力弘扬黄大年精神、“北上精神”,举行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走进青年学子系列活动,在互动交流中重温黄大年感人事迹、接受精神洗礼;北京师范大学发动百余位党外知识分子创编《同舟》系列纪录片,并在京师同心圆平台推出12期微课程;重庆理工大学组建“百人同心研学团”开展“沉浸式研学+微党课共创”活动,编印《木铎声声》教育读本,收录近现代50位党内外榜样人物的教育思想和事迹,在全校统一战线成员中引发热烈反响。
谈及如何把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做实、做细、做活,吉林大学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苗艺璇表示,应结合学校历史文化资源、学科优势,打造特色品牌,避免同质化。同时,也要持续创新,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去开展统战工作,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。
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作用
统战搭台“聚合力”
4月23日,四川农业大学官网发布消息,该校的“同心三农”服务品牌入选“新时代高校统战工作案例库”。近年来,该校通过“同心三农”已形成民革聚焦食品加工与安全、民盟聚焦畜牧养殖及水果种植、民建聚焦蔬菜种植的党派品牌,以及“吕樱桃”“杜茶叶”“高川花”“罗木通”等专家个人品牌。学校党外专家在全国开展农业科技指导、新品种推广、新技术示范等合作项目上百万亩,受益群众近10万人次,产生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;党外人士获部省级以上科技奖励42项,推广科技成果400余项。
四川农业大学的案例是高校统战部门积极搭建平台、支持党外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缩影。近年来,高校统战部门多搭台、搭好台,支持党外知识分子想国家之所想、急国家之所急,把创新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。上海大学知联会参与发起宝山知音论坛,汇集党外专家学者智慧,助力宝山区由“钢铁之城”蝶变为“创新之城”;围绕长三角一体化,上海大学以“侨”为“桥”,与浙江省台州市建成科研成果转化平台,协助高校专家将科研成果对接台州市的企业技术和产品生产;此外还把费孝通学术思想研讨会等统战品牌活动扩展到浙江芝英镇、三门、江苏吴江等地。“高校的统战工作一定要走出去,走向所在的城市、走向社会,还要走向国家战略的中心。”上海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谭婷说。
部分高校持续畅通建言献策渠道,助力党外知识分子建睿智之言、献务实之策。吉林大学设立代表委员会客厅,邀请48位省市两级党外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担任会客厅常驻嘉宾,围绕学校管理、社会治理中的卡点堵点问题进行研讨和协商;打造“建言献策直通车”,收集到的提案建议和社情民意紧扣当地高质量发展——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回收、长白山文旅提质升级、冰雪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等。
还有高校通过创建统战工作品牌,引导党外知识分子投身社会服务,在造福人民中成就大我。北京化工大学近年启动“心桥工程”教育精准帮扶项目,以党外知识分子为核心组建专家团队,帮助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保康第一中学教师提高教学水平。5年来,保康第一中学本科上线率显著提升。北京化工大学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王华庆认为,“心桥工程”引导该校党外知识分子深入基层、了解社会,走进民族地区和乡村振兴主战场。
党外知识分子持续不断发挥作用,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机制。北京大学自2022年起设立“同心奖”,表彰在参政议政服务发展中表现突出的个人、集体以及涌现出的优秀成果。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将党外专家参与“同心三农”服务作为业绩考评、荣誉表彰的重要参考。不过,在一些高校统战工作人员看来,激励机制还需进一步强化和完善。苗艺璇在受访时提到,“下一步,能不能在学科评估中增加统战贡献相关指标?建言献策成果能不能折算成科研分、纳入职称评定的参考依据?”这些设想能否落地,有待进一步探索。
数智技术
推动高校统战工作提质增效
采访中,多位高校统战工作人员均提及,高校统战工作点多、线长、面广,信息来源多样且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,急需借助数字化手段提高统战工作质效。
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先行先试,为统战工作插上数字化翅膀。北京师范大学上线统战服务与支持系统,全面覆盖统战业务领域,实现民主党派、统战团体、统战成员信息“一网清”“一键查”。系统中的“办事大厅”设有建言献策、统战荣誉、联谊交友与教育培训管理等核心业务,且在线上就能实现全过程办理。截至去年11月,系统数据库已涵盖全校3200余条党外教师的基本信息、收集并上报70余条建言献策内容、收录约400人次各级各类开展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信息,完成百余次党派团体活动及审批。电子科技大学党委统战部充分发挥该校学科优势,开发“同心成电”平台,建设同心社区、同心建言、同心讲堂、同心活动等十大应用。该项目最近入选“新时代高校统战工作案例库”。
谈及未来的工作设想,苗艺璇希望借助数字化手段,进一步实现统战精准化服务。例如,在“建言献策直通车”中引入大数据分析功能,建立成果追踪系统,同时为统战成员绘制履职能力图谱。“目前已有高校启用智慧统战信息管理平台,对党外人士参加组织活动、参政议政情况进行信息挖掘和分析,还有的建成了党外人士的成长档案,从一入职就开始对他们进行跟踪培养。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大大提升统战工作的效率。”(完)(《中国新闻》报记者刘军报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