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北京女王虐足 视频

时间:2025-05-25 02:32:06 作者:最新研究:稀土颗粒与隐形眼镜相结合让人类有了“红外视觉”能力 浏览量:29388

  中新网上海5月23日电 (陈静 丁超逸)人类可看见的光波长范围仅限于400纳米-700纳米,若能突破视觉极限,人类的感知将拓展到更广阔的近红外(700纳米-2500纳米)波段。

  记者23日获悉,复旦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研究,创新性地将一种含有多个荧光发射的稀土颗粒与隐形眼镜相结合,通过可穿戴的形式使人类感知近红外光的时间、空间和色彩多维度信息,更为色盲等视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。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《细胞》(Cell)杂志上。

  自然界中的光有各种不同频率。当人眼捕获到外界自然光后,可以激活视网膜上识别红、绿、蓝三原色的三种视锥细胞,并根据三种视锥细胞被激活的比例,向大脑发送外界的颜色信息。然而,相对于自然界广阔的光学波段,人眼可感知的波长范围仅有400纳米-700纳米,这意味着自然界中的大量潜在信息会被忽略。

  据悉,稀土元素是指包括钪(Sc)、钇(Y)和镧系在内的17种元素。稀土元素具有非常优异的磁、光、电等性质。上转换发光现象,是稀土材料最为重要的光学性质。人们通过使用长波长的近红外光作为激发光源,使其发出短波长的可见区荧光。

  据悉,复旦大学张凡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天团队合作,开展化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,探索利用稀土离子的上转换发光特性,从视觉感知角度赋予人类对红外光的识别能力。通过精巧设计纳米材料的核壳结构,团队在单个颗粒上同时构建了三个不同的上转换发光区域,由于不同发光区域之间用惰性的壳层阻隔,使得它们各自的能量传递和荧光发射过程彼此互不干扰,各自独立。

  课题组成员、化学系2019级直博生陈子晗介绍,稀土元素具有独特光学性质,通过近红外光激发,可以把不同颜色的光进行转换。人体可以通过纳米颗粒的荧光颜色,判断外界的肉眼不可见的近红外光波长,实现对近红外“色彩”的识别。他们最终制作成高度透明的隐形眼镜。志愿者佩戴隐形眼镜后,通过纳米材料发出红、绿、蓝等三种可见波段的荧光,分别感知三种不可见的近红外光,也可以识别由不同波长近红外光组成的“复色光”,以及多组由不同波长近红外光组成的图案内容。这表明,具有抗干扰、正交发光和多光谱转换特性的多色稀土发光材料,可以有效地实现人类对近红外图像视觉。

  研究实现了多个近红外光视觉的概念验证。未来,相关成果在医疗、信息处理及视觉辅助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,通过可穿戴、非侵入式的隐形眼镜,可以灵活调节人体视觉的感知范围,有望为色盲等视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孔子学院20年:二十载,正青春

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。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,“一核”(北京)辐射、“两翼”(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)齐飞、“双城”(北京天津)联动、三地(北京天津河北)协同的空间布局正在加快构建。

图文故事|习近平总书记同劳动人民在一起

莫言是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,很少有人知道,他也有不少编剧经验。除了《红高粱》,还有《红树林》《太阳有耳》《哥哥们的青春往事》《捍卫军旗之战》等。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,莫言刚开始文学创作,就尝试过写话剧。

人民网评:让每一个“她”破浪前行

俄新社在调查中发现,法里杜尼2月23日曾在网上发布了多张照片,照片的定位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。这些照片中有一张法里杜尼的自拍,其似乎是在一座清真寺内。

(聚焦中非合作)习近平会见赞比亚总统希奇莱马

江门4月10日电 (郭军 邓联旭 黄诗伟)经过中铁二十五局建设者8小时的连续作业,深江铁路广中江特大桥跨S269省道连续梁0号块于10日完成浇筑,这是深江铁路江门段首个开始浇筑的连续梁,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。

广州首只AIC试点股权投资基金正式启动

“多元”,是说各民族都有各自的人员群体、生活方式、风俗习惯,都创造了各自特色的文化传统,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以及宗教信仰的自由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