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夏芙女王

时间:2025-05-25 04:35:22 作者:跨越26年的重逢:中乌医患“双向奔赴”昆明续写友谊新篇 浏览量:46319

  中新网昆明5月23日电 题:跨越26年的重逢:中乌医患“双向奔赴”昆明续写友谊新篇

  作者 陈静

  22日19时30分,在云南昆明一家酒店的会客室里,一位来自乌干达的61岁老人正在焦急等待。他坐在沙发上握紧双手,凝望着门口,不时用手整理明黄色的衬衫。不久后,三位客人到来,他立即起身上前与他们紧紧相拥,久久没有分开。

  这是一场跨越26年的重逢。

5月22日晚,来自乌干达的西蒙·穆龙阁(SIMON MULONGO)(左一)与云南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三位医生(左起分别为纳玉萍、钟颖、李建生)重逢。陈晨摄

  1997年,时任乌干达金贾市军队最高长官的西蒙·穆龙阁(SIMON MULONGO,下称西蒙)与第8批中国援乌干达医疗队队员——来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(下称昆医附一院)的医生纳玉萍、李建生、钟颖相识,埋下友谊的种子。

  “纳医生,谢谢你!你给我的鼻子打针,治好了鼻炎,这么多年从没复发。”西蒙一边说,一边做出打针的动作,现场笑声一片。“李医生,我还记得你做的饺子、豆腐、玫瑰饼,我和妻子都非常想念这些美食。”“钟医生,我的第一个孩子是您接生的,现在已经长大了。”他随即拿出手机,展示女儿的照片……回忆在26年的时光里穿梭。

  纳玉萍激动地介绍,“西蒙是中国医疗队最亲密的朋友。”他为医疗队协调提供安全保障、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,和他们一起钓鱼、共度中秋节、品尝中国美食,这份情谊深深刻进彼此心中。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1998年看望中国医疗队时,西蒙热情地向总统介绍了所有中国队员。

  说到此处,李建生从背包里翻出一张老照片,穆塞韦尼与中乌医生紧紧站在一起。这张照片也被展示在昆医附一院院史馆中,成为中乌人民友谊的缩影。

图为1998年,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(中间着黑西服)看望中国医疗队照片。中新网记者陈晨 摄

  在第8批中国援乌医疗队离开前,西蒙调离金贾市,与医生们失去了联系。他先后到总统办公室、国防与内政委员会、非洲联盟等工作,但来自昆明的医生始终让他难以忘怀。

  5月20日至23日,西蒙受邀到昆明参加中非智库论坛第十四届会议。参会期间提出寻人请求,在中国非洲研究院、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、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昆医附一院的帮助下,实现了与老朋友们重逢的心愿。

  “我就是非中合作的见证者与受益者,金贾医疗欠发达,是中国医疗队帮助我们逐步改善。”西蒙说,“我很怀念和中国医生相处的温暖时光,他们带来了现代化的医疗技术和药品,热心服务当地人民,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非中友谊地久天长。”

5月22日,西蒙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位医生朋友合影。陈静 摄

  自1983年承派第一批中国援乌医疗队以来,云南已连续向乌干达派出24批200余名医务人员。40余年累计救治当地患者逾10万人次,多次参与国际人道主义紧急救援和危机处置行动,得到乌干达政府和社会公众赞赏。

  这是西蒙第一次踏访云南,医生们提及无数次的“昆明”终于跃然眼前,他既感动、又害怕。“我不确定他们是否还在昆明,是否可以见面。幸运的是,我们重逢了。”他与妻子一起准备的树皮画、咖啡豆终于送达照片里的人手中。

  离开前,西蒙和医生们互相留下电话号码、邮箱和地址,重新建立联系。他们希望彼此的下一代延续这段跨越山海与时空的友谊,让中非民间友好交往的故事走向下一个26年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汇聚15幅宋代绘画真迹 “问羽”展在浙江杭州开幕

北京7月4日电 (郭超凯 谢雁冰)“中哈友好根植于绵延千年的古丝绸之路,又历经建交32年的合作积淀,达到永久全面战略伙伴的高水平,世代友好、高度互信、休戚与共成为中哈关系的主旋律。”

【百万庄小课堂】挖吃野菜成民众“春季限定快乐” 医生:有风险,不认识的不要摘

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姚飞在致辞中表示,泉州是中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之一,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古代“海上丝绸之路”起点城市,也是中国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三大类别非遗名录的城市。泉州与东盟国家有着悠久的友好往来历史,文化底蕴深厚。本次主题人文交流活动,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一次有益探索,目的在于展示泉州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,推动泉州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往来,促进泉州文化、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。

咖啡热潮风靡拉萨

浙江:首次获得嫦娥五号“月壤”样本将开展载荷研究

2月20日电 据美国广播公司(ABC)20日报道,近来美国纽约地铁暴力事件频发,当地时间17日,一名31岁男子在昆斯伯勒广场地铁站内被袭击者用金属管多次殴打头部。

如何促进科学家国际流动便利化?2024世界科发论坛倡议“五坚持”

在墓地中还发现了高足杯,这种器物在中亚地区及更靠西的区域很常见,可能是用来饮用葡萄酒的。它不是中亚地区原有的器型,但是在公元前3世纪以后大量出现在这一区域,应该与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后的希腊化进程有密切关系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