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足奴免费网站

时间:2025-05-24 20:05:16 作者:最新研究:稀土颗粒与隐形眼镜相结合让人类有了“红外视觉”能力 浏览量:94379

  中新网上海5月23日电 (陈静 丁超逸)人类可看见的光波长范围仅限于400纳米-700纳米,若能突破视觉极限,人类的感知将拓展到更广阔的近红外(700纳米-2500纳米)波段。

  记者23日获悉,复旦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研究,创新性地将一种含有多个荧光发射的稀土颗粒与隐形眼镜相结合,通过可穿戴的形式使人类感知近红外光的时间、空间和色彩多维度信息,更为色盲等视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。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《细胞》(Cell)杂志上。

  自然界中的光有各种不同频率。当人眼捕获到外界自然光后,可以激活视网膜上识别红、绿、蓝三原色的三种视锥细胞,并根据三种视锥细胞被激活的比例,向大脑发送外界的颜色信息。然而,相对于自然界广阔的光学波段,人眼可感知的波长范围仅有400纳米-700纳米,这意味着自然界中的大量潜在信息会被忽略。

  据悉,稀土元素是指包括钪(Sc)、钇(Y)和镧系在内的17种元素。稀土元素具有非常优异的磁、光、电等性质。上转换发光现象,是稀土材料最为重要的光学性质。人们通过使用长波长的近红外光作为激发光源,使其发出短波长的可见区荧光。

  据悉,复旦大学张凡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天团队合作,开展化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,探索利用稀土离子的上转换发光特性,从视觉感知角度赋予人类对红外光的识别能力。通过精巧设计纳米材料的核壳结构,团队在单个颗粒上同时构建了三个不同的上转换发光区域,由于不同发光区域之间用惰性的壳层阻隔,使得它们各自的能量传递和荧光发射过程彼此互不干扰,各自独立。

  课题组成员、化学系2019级直博生陈子晗介绍,稀土元素具有独特光学性质,通过近红外光激发,可以把不同颜色的光进行转换。人体可以通过纳米颗粒的荧光颜色,判断外界的肉眼不可见的近红外光波长,实现对近红外“色彩”的识别。他们最终制作成高度透明的隐形眼镜。志愿者佩戴隐形眼镜后,通过纳米材料发出红、绿、蓝等三种可见波段的荧光,分别感知三种不可见的近红外光,也可以识别由不同波长近红外光组成的“复色光”,以及多组由不同波长近红外光组成的图案内容。这表明,具有抗干扰、正交发光和多光谱转换特性的多色稀土发光材料,可以有效地实现人类对近红外图像视觉。

  研究实现了多个近红外光视觉的概念验证。未来,相关成果在医疗、信息处理及视觉辅助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,通过可穿戴、非侵入式的隐形眼镜,可以灵活调节人体视觉的感知范围,有望为色盲等视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台风“普拉桑”两次登陆 多地积极应对全力做好防汛防台风工作

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是否会出席也备受瞩目。有消息人士表示,民进党动辄扣国民党民代的帽子,“怎会有好的蓝绿互动”,因此预估朱立伦出席的概率很低。朱立伦本人13日则确认收到邀请函,但称蓝绿合作不取决于是否参加仪式,真正的关键是民进党当局“有无诚心让台湾政治走向良性循环,还是要恶意毁灭”。朱立伦表示,这4个月来,看到的都是民进党“毁灭式的攻击”,甚至不断用司法或罢免等各种恶意方式攻击国民党。

美国航展表演时一飞机坠毁 机上2人弹射逃生

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、副主任赵辰昕在日前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,《若干措施》提到3000亿元左右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,将有1480亿元左右被用于设备更新,另外1500亿元左右将被直接安排给地方,支持地方自主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。他指出,作出上述安排的目的,就是让各地区更有底气、更有能力,更好发挥地方的主动性、创造性,因地制宜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,更好释放消费潜力。

男子被巨大神经纤维瘤压弯腰 切除后重达13斤

水满则溢、月盈则亏,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。永远不要对中国失去信心,赌注做空中国,首先会做空自己。当然,中国,永远不能骄傲,还是要加油啊,发展才是硬道理。

江西上饶举行农村民宿、古建筑、森林消防专题应急演练

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 郑慧琼:这是天上照相机下载的照片,可以看到稻壳大部分都不能关闭。在地面的种子一旦授粉以后,稻壳马上就关闭了,而天上的种子到成熟以后都不能关闭,主要是稻壳外稃的尺寸变得细长导致不能关闭。这个当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,我们也在研究。

(新春走基层)台湾青创导师新年计划:为台湾青年来哈创业做更多的服务

对不起,我的钱钱》短片充分展现了余额宝在“技术祛魅”后的底色,即“品牌与用户站在一起、共同成长”。余额宝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,一个优秀的品牌应该在营销上不断迭代创新,从洞察用户需求出发,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。而这样一个积极承担社会责任,能够从用户需求出发,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,值得大家信任与支持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